能耗日益上升 智能建筑成“主打歌”

 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步伐,建筑能耗日益上升。据住建部此前统计的数据显示,每年我国新建建筑20亿平方米,其中99%都属于高能耗建筑,单位面积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,占社会总能耗约3成。更严重的是,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,建筑能耗日益上升。预计到2020年,中国的建筑能耗将是现在的3倍以上。

  庞大的能耗“压弯”了经济

  据相关机构统计,全球有超过40%的能源消耗和21%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楼宇。而楼宇中能耗最大的是技术系统和照明,合计占楼宇能源总成本的40%—60%。加快建设以智能楼宇为代表的节能建筑将是未来主题之一。

  如果我国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,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。庞大的建筑能耗,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。因此建筑行业全面节能势在必行。

  智慧楼宇助推节能化建设

 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以及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进,不少大型公共建筑的开发企业陆续将目光放在楼宇自控系统上,加强对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效管理,使得楼宇自控的节能功效逐渐显现出来,并由此带动国内整个行业的发展。

  在建筑中运用成套先进的智能集成控制系统,包括室内环境综合调控系统及软件、照明及空调节能监控系统、安全保障及办公设备控制系统的集成平台和应用软件等,可根据人们需求,自动调节建筑内部的温度、湿度、空气质量、灯光照度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;可根据不同人的感受,进行个性化设定,并且自动存储个人习惯参数曲线,实现自动调节、分区调节。楼宇自控系统能改善建筑设备的性能,充分发挥每台设备的最高效率,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,降低运营成本,是建筑智能化中最具深度和潜力的节能技术。

  未来生活智慧化将有力地促进城市建设,智能建筑将是未来城市主要构成环节。同时,通过高度自动化的楼宇管理,将有效降低建筑能耗,有助于建设低碳社会。

  破旧的外墙、不堪风雪的屋顶、小马拉大车的供暖锅炉,在哈尔滨市主城区,尚有6000万平方米的老旧住宅。

  作为严寒地区的典型代表城市,去年下半年,哈市承担了国家科技部“十二五”支撑计划《典型气候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》部分研究与示范工作。目前,研究示范工作进展顺利,哈市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课题首个试点小区正在选取中,改造计划已上报国家及哈市相关部门审批,确定后将于年内实施试点改造。

  近日,记者采访了课题组相关人员,对不久之后的哈市“绿改”先瞻为快。

  “绿改”是咋回事?

  在哈尔滨,哪个老旧居民楼大墙外支起一排排脚手架,哪里就会升腾起一个希望。这样的楼都会被居民们憧憬,“快看,这里要节能改造了”!

 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,在哈市已实施多年。换三玻窗、外墙贴苯板、屋顶重做防水——就这“三下子”,成千上万户居民几乎没花一分钱就能从中受益。

  “三下子”做了快10年了,开始求变。“求变”始于国家科技部“十二五”支撑计划《典型气候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》。哈市承担了这个课题的部分研究与示范工作。可以说,多了“绿色”两个字,哈市今后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将辟出一条新路径。

  “绿改”的意义正如课题组一位专家所讲,就像从温饱到小康,人们已经不仅仅追求老房子包装得更漂亮,而且会追求住得更加舒适、支付的能源成本更低、冬季室内更温暖,甚至呼吸的空气永远不会PM2.5爆表。

  “绿改”主要动了啥?

  “老三样”的改变、“绿色”元素的增添,主要是从能源供给方式改变起步。这不得不提到两个关键词:“太阳能集热器”和“天然气锅炉”。

  据课题组专家介绍,目前,哈市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,而燃煤供暖对雾霾天气的“贡献率”高达33%。如果改造中拆除小锅炉并入区域锅炉集中供热,虽然供热效率有所提升,但并网施工难度大、投资多、热力输送距离长。而且,煤炭使用量并未减少,污染物排放仍然存在。经过论证,专家们拟采用“太阳能集热系统结合天然气锅炉分散式单栋独立供热”方式,为“绿改”的老旧楼房供暖。

  这种方式很简单,即改造原建筑楼顶,安装太阳能集热器;再用天然气锅炉替换原燃煤锅炉;将新系统接入原有供热终端,天然气与居民餐厨天然气同源,系统全自动无人值守。在白天太阳辐射足够时利用太阳能供暖,当太阳辐射不足时,用天然气供暖。改造过程中,居民家中基本不需要进行任何改动。

  有许多人担心这种供暖方式会增加居民负担,其实,这种方式恰恰可以降低供热成本。

  据专家测算:如果单纯使用天然气锅炉,会增加供热成本,但辅之以太阳能供热就会大大降低成本。利用太阳能可减少建筑供热消耗量的30%。以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3.8元计算,根据太阳能集热器匹配率不同,供热运行成本在每平方米25~33元(使用面积)之间,低于目前哈市集中供热每平方米40.35元(使用面积)的居民热费收费标准。

  小区还有哪些变化?

  在“绿改”中,除使用新供热系统,还将对顶层屋面及建筑外立面进行保温、加固,让雨水最大限度地“废物利用”,进行小区智能化改造,以达到“绿色化”。

  据专家介绍,通过楼顶结构性加固,一方面能满足安装太阳能设备的需要,又把屋面从原来的外排水改为内排水方式,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方案,真正实现屋面20到30年不漏。同时,利用屋面、车库顶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,让雨水得到最大化利用。收集的雨水既可用于庭院绿化用水,也为城市排水管网减压。

  让破旧不堪的大院改头换面,是居民们的热盼。在“绿改”中,小区空间也会重新整合,利用基础加固建半地下停车场,做到小区人车分离。停车场顶部还将建成小区休闲运动广场,增加配套设施,为居民打造集健身、娱乐、绿化为一体的休闲广场。

  目前,此次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课题试点小区正在选取中,初步确定在南岗和道里两个老小区中选择其一进行试点改造,改造计划已上报国家及我市相关部门审批,最后确定将于年内实施试点改造。

  去年下半年至今,由哈市建委、哈工大、哈中庆燃气公司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、黑龙江省创盟建筑节能研究所、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等部门相关科技人员组成的调研课题组,对哈市既有建筑绿色化节能改造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和相关示范。

  老城区走向智能化

  住建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程振华等15位专家,是《典型气候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》专家组成员。就在一个多月前,专家们齐聚哈尔滨。别看他们没待几天,可对哈市既有建筑的那些事,专家们可是进行了深入调研。调研中,专家们发现很多问题,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域、黄金地段,一些老旧居民楼在设计之初未考虑现阶段城市发展的需要,楼体功能设施不全、设计水平落后,导致屋面漏雨、墙体透寒等矛盾问题突出。

  很快,专家编制了《哈尔滨市既有居住建筑绿色化改造方案》,试图通过“绿改”示范,把哈市老城区改造成现代化、智能化的城区。